马克思主义学院孙伟平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25-04-10投稿:吴琼 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 浏览次数:

1744188497674.png

近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孙伟平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2025年第3期)发表理论文章,题目为《智能时代的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发展动力》。

文章指出:“人工智能作为一种革命性、颠覆性的高新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掀起了一场空前的产业革命和社会变革,彻底改造、重塑了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形态。智能生产力的快速创新发展,驱动新型技术社会形态——智能社会——加速成型,但建基于工业社会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落后于智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进一步导致上层建筑体系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反过来又严重地阻碍了智能生产力和智能社会的发展。解决智能时代的社会基本矛盾,需要在大力发展智能生产力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生产关系使之适应智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变革上层建筑使之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从而将智能社会的社会基本矛盾转化为强大的社会发展动力,推动智能社会的发展走上‘快车道’,为新型的经济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图片孙.png

作者简介:孙伟平,上海大学伟长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领军人才。兼任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及文化建设与评价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及价值哲学专业委员会会长。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正局级),《世界哲学》主编。主要从事价值哲学、智能哲学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4项,其他项目30多项。出版专著15部,主编、合著50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论文近40篇,其他报刊300多篇,100多篇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著作和论文20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